早在以前相机还没有方便成熟的取景器时(胶片时代),拍电影不仅要考虑画面内容,更是要在无后期的情况下对光线和焦段进行控制,而且还必须调动不少的人力物力。
但随着科技的发展,拍摄、录音的门槛已经降到很低了,但电影却没有以往的繁华。
从我们老师的角度说,是因为“比起电影有更多的娱乐出现了”,电视、手机、流媒体……
时代在十年、二十年间发展得比电影还要快。
更多的人不再专注于两个小时的精致,而是几十秒钟的欢愉。
今天和同学聊了一下,发现“门槛”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。
正如写作,在人人都可以提笔认字或是拿起手机拍电影的时代,在龙鱼混杂的世界里脱颖而出,不仅仅靠的是才能,更是需要自己不断地试错、反思和发现的能力。
在日本,不仅仅是学,连看的门槛都远没有国内来得那么低,因此年轻人对电影的理解其实并不及很多热爱电影的观众。
对我来说,学电影最重要的是多看、并且多在看的时候思考。
思考的时候看电影会很累,会感觉脑子在打转,会想要停下来好好思考,再继续。
但其实越是这样,看电影的时候就越是希望自己享受在其中,什么都不想,只是享受视听上的体验。
看电影其实也是有门槛的。
两个小时的电影,如果让没有接触过电影的人一上来就看诸如《盗梦空间》这样的电影,不是因为它很“烧脑”,而是因为这两个小时里蕴含的信息量无法一次性全部消化,更不要说是精心设计过的镜头和音效。
电影本该“不烧脑”、不难懂,而是让人像看书一样,在不断翻阅的过程中,发现自己未曾注意到、忘却了或是没能注意到的东西。
人觉得累的时候,想休息是很当然的事情,但其实任何事情都是可以锻炼的,跑步、下棋……慢慢地,就不会很容易累了,慢慢地,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就像是过眼云烟。你会想要去抓住它、触碰到它。
看电影其实就和听音乐、看别人变魔术一样,其实也和喜欢经商的人赚钱一样、和喜欢运动的人去运动一样,本质上,都是“兴趣”。
但制作电影却又是另外一回事。
对制作电影来说,最重要的是什么?
我觉得应该先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。
在有众多娱乐途径的今天,是什么才能让我花钱花时间去体验一部电影呢?
其实我好久都没有去过电影院了,我越来越害怕自己对于电影的消费是一种浪费,浪费时间和金钱在一部没有保证的电影上,是对我来说无法接受的。
我可以拿同样的一笔钱去吃顿好的,或是买个耐玩的游戏,亦或是给身边的朋友家人买个小礼物……为什么要去电影院恶心自己?
就像花钱买了一个华而不实的东西,乍一看顺眼,但细想之后只想把它丢掉。
就连站在观众角度的我都不愿意去电影院了,也正说明了现在的电影正缺失了人们需要的东西。
人们需要什么?
我一路成长过来,有着我、也是很多人的烦恼——
“你将来想做什么?”
“你喜欢做什么?”
“你喜欢什么样的人?”
这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,电影院里却摆满了参考,只是无人问津。
电影写满了别人的人生,演绎着别人的喜怒哀乐。
电影里有彷徨和呐喊,有痛苦与绝望……
电影界曾有一群最有魅力的演员们、有才华的编剧以及很多很多业内业外的专业人士。
他们做出来的东西,如果不是人类的智慧结晶,我很难想象那还会是什么东西。
电影不像古文、名著一样晦涩,不像音乐、画画一样抽象,它只是在讲故事。
我看到了许许多多为恋爱烦恼、为将来烦恼的人……
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与困境,而电影的千变万化,正在这里守候着观众的入场。
制作电影,不是创作者的傲慢与游戏,不是为了商业或文艺,而是把故事讲给那些想听的人听。
爱情、科幻、亦或是一个人的人生故事……
对制作电影来说,最低的门槛,我觉得应当是一颗讲好故事的心和能够解决问题的脑子。
而这,又有太多路要走。
放下次写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