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后有我对大学的一些见解。对我来说也许是最重要的部分。
日本映画大学从考学 到 入学第一学期前半部分
在日本东京的manabi语言学校呆了一年,这真的是个很好的语言学校,强烈推荐。
别的先不说,直接进入日本映画大学的部分。
考试内容:
听力:会放两遍,建议做笔记,问题有点莫名其妙,会问一些关键词,比如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之类的,不是eju和n1那种听力考试。
文法:基本上是n2的语法,和JLPT的题有点像。
读解:只要有N3读起来就像小学生作文的文章,问题不是很难,但都是记述题,选择题的难度也不是很大。
单词:很迷,会考假名和英文的转换,基本是初高中的单词,不是很难。
还有一些单词的假名,也是没有选择题,用写的,差不多N3的水平。
面试:首先会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,比如前天你在哪你在做什么。之后会问一些关于学校的内容,比如说学校创始人的名字之类的,留心记一下读法就好。
当然还有喜欢的电影和喜欢的导演之类的,相信喜欢电影的人对这些问题不会感到困难。
面试官不会用很难的日语,基本上是便利店买东西的水平就能对答。
顺便面试最后问了一下我车站和当地地名的读法,结果我给忘了,就诚实地说了不记得(不推荐,建议说比较紧张,一时间想不起来)。
最后还会问你自己对学校有什么问题,我提的是——课程是外国人和日本人一起拍电影的形式,还是分开,面试官的回答是前者。
面试时还夸我成绩好,但我eju分数才304/400。(之后又考了一次341/400,但没有报学校了)
但录取线真的是表面上写的220。
入学后:
真正喜欢电影的人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,喜欢电影的日本人也在18、19岁左右,其实对电影的理解不是很得当,而且没有国内这样得天独厚的观影环境(你懂的),因此阅片量是很少的,对电影的理解自然不会高。
外国人:有日语和我一样水平、考过N1的学生,但我数了一下,算上我有3个(3/34)(笑)。但很多都相当于是考砸了来的保底校,日语水平……虽然我很想说可想而知,可总有人会让你意识到“原来地球上真的还有那么特别的人”。
课程内容:
一学期分为教室课和实践课。
每周一一次剧本课,2天日语课,2天的杂课(有选修的话)推荐
基本上就是看电影和电影理论,其实只要看看b站应该都能了解到。
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老电影,有比较有趣的,当然也有枯燥乏味比较老派的。
老师基本上都具备相当的电影水平,我最喜欢的是田边老师(映画分析论),相信你可以在官网看到。甚至有一些去过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留学的有能的老师,说实话在电影学校见到堪比一流大学的老师让我有些惊讶。
作业部分:
有些课上课要写“反应纸”,基本上就是自己对课程的总结。
论文作业:有400~1000字不等的作文,基本上那肯定是和电影相关的,简单。
30页剧本:有格式要求,每周一会有老师指导,可能有些老师会要你写梗概,我写的大概5000字左右,花了3天做完,对写文章比较苦手的人来说也许会比较吃力,但反倒是这个作业培养了我写剧本的习惯,改掉了拖延症。
第一年第一学期实践课:会有为期两个月的小组课题,叫“人间综合研究”。
会要每个人写企划,写一个想调查的对象,并拿到许可。(当然拿不到也可以蹭别人的企划)
一个年级大概100个人,会分成5个班,每个班2组,平均一组9~10个人进行作业。
老师一开始会和你说这是“纪录片”作品,但实际上是现场表演+发表。不做成视频,而是照片+声音。
对于已经习惯了后期的留学生来说,“没有后期”的发表,其实更多在于对现场的把控和合作作业能力。
继续说流程:拿到许可后分组,分好组后就开始作业,需要取材、收集资料、采访等等。
但基本上都要根据老师说得来,比如前期基本上是收集资料筹备采访工作,并且学习如何拍照和录音(对我们来说几乎不用学),当然会有一些拍照和录音的技巧,但只要上上网都能了解到这些知识。
时间看似可以自由支配,但如果你不是组长,基本上就必须跟着老师和组长的节奏走。
最后大概需要:基本的台本和旁白、采访录音现场放、如果有效果音和背景音乐当然也可以用、还有对应的ppt用来一张张放照片。
前期的分工:拍摄组、录音组、取材调查、采访人、台本构成。
如果可以,请选择台本构成,因为发表时拍摄组要放ppt、录音组要掐时间放录音、调查组可能会变成工具人,只有台本是可以自主控制所有内容的。
发表当天:1人总控(基本上是组长)、2个控制声音、2个PPT、2个照明(包括我)、2个发表人共9人。
照明会影响照片的呈现,所以活是最少的。其他基本上就和舞台表演没区别。
优点:大量和日本人交流的机会,日语大进步。
缺点:碰到性格比较差的日本人可能在组里会很难受,但能者多敬,只要好好干活,不会被为难,当然也千万别干得太快,多摸鱼,少工作,让自己多休息是很重要的。
课程总结:老师不讲清楚具体的课程内容是很莫名其妙的一件事/对留学生来说学不到什么/有大量时间建议考虑自己的事情/最终成品只会留在学校,不用特别上心,做得多好都拿不到外面去,所以学会偷懒是最优选择/碰到好说话的同学会很好相处,并且课程过程愉快。
我对考学的总结:一开始对同学还是很失望的,没有很多真正喜欢电影的人,而是单纯考砸了来的,但比起其他招生人数较少的学校,我反而觉得这是最适合学电影的地方。
电影少不了团队合作,团队合作最重要的就是人。
像日本大学和东工艺,招生人数较少的学校,虽然我也没合格,但仔细想想,其实也不该报。
如果分考得再好一点,我也不会去日本大学或东工艺。
其实日本映画大学真正缺失的是专业的校园管理和经营,比如学校对疫情的防控就做得很差,也没有为学生的生活各方面着想,我在语言学校这些都是相当充分的待遇,而且老师的办事态度是相当专业的,再夸一下我的manabi语言学校,真的推荐。虽然我在生活上没有遇到很多困难,但真的感觉电影专业方面师资力量强大的背后,却是一个经营不善、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学校,也许这也正说明了电影行业的低迷吧(笑)。
我个人不在乎大学的级别,后期考了高分也没报别的学校,只是浅试了一下立命馆,由于没有好好学EJU文科,数学的题当时也出得超难,仅靠日语分数还是很难进的。
本来还有报大阪艺术大学的想法,但后来也因为经济问题作罢了。
正如我所想的,大学的级别对电影来说是不重要的,而且从现代各国的电影制作水平来看,再好的学校又能教好到哪里去呢?
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想做的才是最重要的。
比如我最想做的是能遇到一群热爱电影的人,一起看电影,拍电影,说起来其实很简单,但这条路要走一辈子。 当然我自己也享受在写剧本和构思电影的这个过程,因此我明确地再往导演这个路走。
不管你想做一个好摄影、录音、导演、编剧,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断朝着条路走,在能够自由掌握的留学生活里能好好生活,并且好好学习。
更重要的是,看各种各样的影视作品,先不说阅片量,同一部作品重复看也好。
像我算是比较少了,花在电影上的时间大概一万小时左右。
现在更多在朝着不看字幕与专注于剧情和情感表达上努力。
即使在看各种优秀的作品的时候,也不能完全被作品所吸引,而是要思考为什么会被其内容所吸引的原因,去自己总结发现作品中那些让自己觉得出色的地方。
大学,对我来说只是一个认识志同道合的人的地方。我希望能通过各种方式,认识更多的电影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