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部电影完全在用“镜头语言”以及各种电影的技法来叙述故事,这也是我特别想说的一点,就和这部电影一起说了吧。
这部电影真的有一种导演大于剧作的戏剧张力,不论是戏中戏的呈现还是蒙太奇等的运用,从表现手法来说是一流且十分奏效的。
但从剧作的角度来说,这部电影是缺乏交代的。
镜头语言亦或是一切电影的技法,充其量也只是起到“强化”的作用,如果说用镜头去刻意“暗示”剧情,那么在适当的时机就一定要进行“回收”,遗憾的是,未麻的部屋是缺乏“回收”部分的。
这有点和“契诃夫之枪”的技法有些类似,但又不同,通俗的来说就是“伏笔回收”。
比如说,
1、未麻每次的昏迷和蒙太奇的重叠以及戏中戏的运用是令人惊叹的,但同样也是缺乏交代的。从表现上可以看得出来是未麻对现实和剧中世界的混乱的认知,但如此神乎其技的表现手法如果没有交代,在一定程度上,也使得这样的表现出现了混乱这一“副作用”。
2、影片处处暗示以及误导观众“mimania”这一狂热粉丝是电影中网站建设以及杀人(等极端行为)的始作俑者,误导的手法是悬疑片中经常使用的,在这部电影中误导技巧也表现得尤为出色。影片中“mimania”的台词提到“未麻每天都会写信给我”,如果说细心交代的话,这句话可以在剧情上理解为
第一种:“留美在扮演‘未麻’利用mimania,但在最后他网站写得太过分后杀害了他。”
第二种:“这只是mimania的幻想,留美正是因为怕mimania在骚扰未麻因此杀了他(也代表留美也不是一直都是幻想自己是未麻)”
不论是哪一种,我都希望有一个交代,这也是我认为这部影片有所遗憾的地方。
以下是无关大雅的2点。
1、影片中出现的有“FGG”字样的内装血衣的购物袋,在暗示剧情的走向,但没有交代,最终也不知道“凶手”究竟是未麻本人还是留美。(当然也有可能是故意去隐藏“凶手”的存在,让故事专注在“未麻的成长与蜕变”这一点上,但我依然觉得交代是非常重要的。因此如果不想交代凶手的原委,那么我认为至少也在结尾点名一下主题会较为妥当)
2、同样是“FGG”,以及与未麻本人的房间几乎相同的“留美的房间”,剧中真正展现的是“未麻只去过留美房间一次”,并且在未麻发现“FGG”后,记者迎门而上,可以说明未麻是在自己的房间里,因此第一点的答案在不得而知的基础上,观众也无从得知未麻在昏迷时是否得到过留美的帮助,在留美的房间中醒来。
既然结尾未麻也提到“我才是真正的未麻”,我更希望影片有从混乱到秩序的展现,来让这句台词更有信服力,也让更多不需要理解电影语言的观众去知道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意思。
学电影,热爱电影,也是为了让更多不懂电影的人,也可以享受电影,认识电影。
做一部电影,不仅是要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,更是要像现代科技一般,当观众在享受的同时“感受不到电影语言的存在”。
作为学电影的学生或是业内人士,有着专业水平的同时,更不能忘了的是作为普通人的“观众”身份,这也是我的一些愚见。
这部电影是非常值得学习的,并且观感极佳,但如果能看到以上的问题,我想对“电影剧作”和电影本身都能有很大的提升。这也是目前为止很多业内人士所没有意识到的问题,当然,在我还是学生的立场说这个可能也有些没有信服力就是了(笑)。